Main Business

主营业务

高密度沉淀池
发布时间:2023-06-06 10:13:43

微信图片_20230606092414   700x525.png

1.高密度沉淀池基本原理、运行特点介绍

       高密度沉淀池是由法国得利满公司开发研制并获专利的一种池型,在欧洲已经应用多年,该池表面水力负荷可达 23m3 /( m 2·h) ,在水质适应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上比机械搅拌澄清池更强,效率更高,出水水质更好,占地面积更小,而且在寒冷地区便于修建外围护结构保温。

1.1.高密度沉淀池基本原理和构成

       高密度澄清池综合了斜管沉淀和泥渣循环回流的优点,其工作原理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原始概念上整体化的絮凝反应池;

       §推流式反应池至沉淀池之间的慢速传输;

       §泥渣的外部再循环系统;

       §斜管沉淀机理;

       §采用混凝剂+高分子助凝剂。

       高密度沉淀池的工艺构成可分为反应区 、预沉- 浓缩区、斜管分离区三个主要部分,详见图1。

image.png

     (1)反应区

       在该区进行物理—化学反应。反应区分为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絮凝能量, 中心区域配有一个轴流叶轮, 使流量在反应区内快速絮凝和循环; 在周边区域, 主要是柱塞流使絮凝以较慢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状物增大致密。加注混凝剂的原水经高密度澄清池前部的快速混合池混合后进入反应区,与浓缩区的部分沉淀泥渣混合,在絮凝区内投加助凝剂并完成絮凝反应。经搅拌反应后的出水以推流形式进入沉淀区域。反应池中悬浮固体( 絮状物或沉淀物) 的浓度保持在最佳状态,泥渣浓度通过来自泥渣浓缩区的浓缩泥渣的外部循环得以维持。因此,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以满足接触絮凝要求。这些絮状物以较高的速度进入预沉区域。

     (2)预沉—浓缩区

       絮凝物进入面积较大的预沉区时流入速度放缓,这样可避免造成絮凝物的破裂及涡流的形成,也使绝大部分的悬浮固体在该区沉淀。沉降的泥渣在澄清池下部汇集并在刮泥机的持续工作中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分别位于排泥斗上部和下部。上层使循环泥渣浓缩,泥渣在该区的停留时间为几小时,部分浓缩泥渣在设于污泥泵房的螺杆泵的作用下循环至反应池入口,以维持最佳的固体浓度,使低浊水和短时高浊水均能在最佳浊度条件下被澄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如:流速不同或负荷不同等) ,可调整再循环区的高度。由于高度的调整,必会影响泥渣停留时间及其浓度的变化。下层是产生大量浓缩泥渣的地方,浓缩泥渣的浓度可维持在 20 g/L 以上。采用螺杆泵从预沉—浓缩区的底部抽出剩余泥渣, 送至污泥脱水间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3)斜管分离区

       在逆流式斜管沉淀区可将剩余的絮状物沉淀。通过固定在清水收集槽下侧的纵向板进行水力分布,这些板有效地将斜管分为独立的几组以提高水流分配的均匀性,提高沉淀效率。澄清水由集水槽系统收集,絮状物堆积在澄清池的下部, 形成的泥渣也在这部分区域浓缩,通过刮泥机将泥渣收集起来,循环至反应池入口处,剩余泥渣排放。

      1.2.高密度沉淀池的特点

       高密度沉淀池泥水混合物流入澄清池的斜管下部,泥渣在斜管下的沉淀区内完成泥水分离,此时的沉淀为阻碍沉淀;剩余絮片被斜管截留,该分离作用是遵照斜管沉淀机理进行的。因此,在同一构筑物内整个沉淀过程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深层阻碍沉淀、浅层斜管沉淀。其中,阻碍沉淀区的分离过程是澄清池几何尺寸计算的基础,池中的上升流速取决于斜管区所覆盖的面积。高密度沉淀池具有以下特点:

      (1)将混合区、絮凝区与沉淀池分离,采用矩形池体结构,池型简化;

      (2)采用混凝剂和高分子助凝剂相结合,系统内形成均质絮状体及高密度矾花,加快泥水分离,沉淀后出水质量较高,浊度一般在 1NTU 以内;

      (3)在浓缩区与混合部分之间设泥渣外部循环,部分浓缩泥渣由泵回流到反应池,与原水、絮凝剂充分混合,通过机械絮凝形成均质絮凝体及高密度矾花, 大大提高了絮凝效果,缩短了机械搅拌阶段的絮凝时间,絮状物沉降性能大幅提高;

      (4)沉淀部分设置斜管,进一步提高表面负荷;

      (5)沉淀区下部按浓缩池设计,大大提高泥渣浓缩效果,含固率可达 2%以上;

      (6)通过泥渣层泥位界面的控制,运行工况可做到连续自动监控。

      2.高密度沉淀池与传统平流式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等的对比

       目前国内给水常规处理工艺大多采用传统的沉淀(澄清) 过滤和消毒形式, 变化少,特点不明显,且工艺设备的针对性不强。其中沉淀部分一般采用传统的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机械搅拌澄清池。平流沉淀池是目前我国大中型给水厂使用最广泛的池型,具有构造简单、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通过合理加药和絮凝,平流沉淀池的出水浊度基本可控制在 1~3 N TU 。平流沉淀池的缺点是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此外,平流沉淀池对一些小而轻的矾花的去除效果差,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代价很高。一般平流沉淀池的浊度控制在 3 NTU 以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平流沉淀池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必须耗费更多甚至数倍的混凝剂,增加制水成本。平流沉淀池由于面积大而加盖造价高、实施困难, 因此水体暴露面积大,受阳光照射容易生长青苔,为了保持水厂的整洁,一般采用预加氯的方式防止青苔滋生,但同时也阻碍了有益微生物的生存,使常规处理过程中原本可以消化一部分氨氮和耗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斜管沉淀池由于在池体较大情况下存在配水不均匀问题,使其总体出水水质难以进一步提高,也限制了传统斜管沉淀池大型化的发展。机械搅拌澄清池的优点是:絮凝、澄清一体化、产水能力高,处理效果好,适应能力强,抗冲击负荷大。尤其在分离区增设斜管,出水水质和产水量更可进一步提高。它的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由于回流泥渣浓度较低,回流水量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排泥量很难控制, 经常会因过量排泥,导致絮凝效果差,影响出水水质。高密度沉淀池(Densadeg) 是近年来从法国得利满公司引进的新池型,同机械搅拌澄清池相比,高密度沉淀池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将混合区、絮凝区与沉淀池分离,采用矩形结构,简化池型。

       (2)沉淀分离区下部设污泥浓缩区,占用土地少。

       (3)在浓缩区与混合部分之间设污泥外部循环。部分浓缩污泥由泵回流到机械混合池,与原水、混凝剂充分混合,通过机械絮凝形成高浓度混合絮凝体,然后进入沉淀区分离。

       (4)采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过程中投加 PAM 助凝剂,以提高矾花凝聚效果,加快泥水分离速度。

       (5)沉淀部分设置斜管,进一步提高表面负荷。

       (6)沉淀区下部按浓缩池设计,大大提高污泥浓缩效果,含固率可达 3 %以上。

       经上述改进后,高密度沉淀池在水质适应性和抗冲击性上比机械搅拌澄清池更强。而且在理论上出水水质会更好。根据半生产性试验,它的上升流速可达 6 mm/ s ,超过了斜管沉淀池和机械加速澄清池,使占地更小。高密度沉淀池的缺点是布置比较分散,絮凝与沉淀之间虽然增设了导流墙,但还存在配水不均匀的现象,尤其在大型水厂中,会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3.高密度沉淀池在我国城市供水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高密度澄清池技术虽然在国内才刚刚开始起步研究、使用,尽管人们对该池的工艺机理及设计研究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高密度澄清池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建投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适用性广、效率高等特点,必将在给水处理、废水处理,以及工业污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